藏传佛教造像——传世金铜佛像精品的重要来源

    来源:互联网     [field:click/]人参与

    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佛教造像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主要由青铜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组成。其中,金铜造像的历史十分悠久。

  金铜造像的历史十分悠久,佛教基础经典《增一阿含经》内有关于佛陀住世时期舍卫国的波斯匿王用紫磨金(又称紫金,纯净的金属铜呈紫红色,不纯净的铜一般为金黄色或者褐色,一说为铜与金的合金)铸造旃檀佛像的记载。考古证明,早在公元2世纪,古印度即已出现了铜造像。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据称造于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为释迦牟尼佛禅定像,今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可见,从佛造像艺术诞生的同时,人们就开始尝试并青睐以铜为原材料铸造佛像。

  古人为什么对铜造佛像情有独钟呢?这或许与佛经中关于佛陀三十二相的描述有关。其第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金身”也因此成为佛身的标志性特征。而金属铜的颜色如前所述,因纯度不同而表现为紫红、金黄等色泽,且因具有同样金光灿灿的黄金所没有的良好可塑性,从而成为佛教造像最受欢迎的材质。但由于金属铜容易氧化变色,于是给铜像“镀金”、“鎏金”以保持金身不坏、宝相恒常,便成为金铜造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亚洲佛教文化圈,博采众长、造型丰富、风格多变的藏传佛教造像,可谓金铜佛造像艺术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也是目前传世金铜佛像精品的重要来源。

  藏传佛教造像之所以如此流行,源于它们对于信徒的非凡意义。它们的存在就如同仓央嘉措“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间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从而“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情歌一样,蕴含着强大的宗教情感感染力和教法修持加持力。

  赟阁文化——下图所示藏品编号为:YG180419(1),“黄财神”,重量:2.26kg;黄财神的形象为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右手持摩尼宝,象征宝光普照十方,增添众生的福报;左手抱一只大猫鼬(吐宝鼠),鼬的嘴里含着珠宝,象征着财宝。坐于一只海螺之上,象征着他能入海底取宝。此尊黄财神金铜佛像底部配有莲花山海底座。造型大气,开像端庄,铸造精美细腻。



  “大威德护法”,重量:9.43kg。9面34臂16足,矗立神、魔、妖、之上,象征佛法的庄严。卷舌、獠牙、露齿、蹙额、赤发上冲、须眉似火。五骷髅为冠,50鲜人首为项饰、黑蛇络腋、骨轮骨饰等为庄严,身带六种骨饰象征菩萨的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行圆满。头各三只眼睛,为“空”的符号,意谓洞察三时。此尊金铜大威德护法佛像,底部配有莲花底座。整体造型大气庄严,精美绝伦。

  



[责任编辑:xinzhong]

热门资讯